曾經認為「在意與不捨」的情感,是屬於小我執著的表現;
只對特定對象出現「在意與不捨」感受,豈不有失公平。
畢竟自己是在修同一體的感知,
應該無論面對誰都得是一樣的中立、平等的給予關懷才對。
但問題是,
沒有「在意與不捨」的幫助,究竟是冷漠還是大愛?
應該在意與動情到何種程度,才是愛無止境的愛呢?
這讓我開始反覆思考自己對「在意與不捨」的概念是否正確。
想起佛菩薩們的慈悲大愛,
還有赫萊瑞恩書中那些關心人類奮鬥的高靈們,
他們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在意和不捨,
那麼,一般人和高靈們之間的差別到底是什麼呢?
一般人的「在意與不捨」通常是從關心開始,
接著是帶著捨不得的濃烈情感,進而想要為對方控制結果、改變現況;
而高靈們的「在意與不捨」除了關懷的真心之外,
還能感受到一種和諧之美、一種守護天地眾生的情感頻率。
每個人對於如何面對關心的人事物,
是否要表現「在意與不捨」的情感,
確實只是個人自己的選擇,也沒有對錯可言,
但更重要的是,
不必像我過去的想法那樣去打壓自己內心湧現「在意與不捨」的感受。
真正應該修正的,不是內心到底該不該出現「在意與不捨」,
而是那個已經沒有「在意與不捨」的自己,
對待來到眼前的人是否依然能帶著愛心與其應對,
還是認為一切只是服務的例行公事,只要能對靈界交差就好?
想起耶穌說過「愛那些來到你面前的人」,
而愛的展現有千百萬種的表達方式,
怎能只用一種標準,一個特定的方式來定義愛呢?
一個局限層面的浪花又要如何去定義那廣闊無限的大海呢?
充分了解自己「存在」的不同深度和各種功能,
這對於我們如何能過好完整和充滿靈感的生活至關重要。
身為有情眾生,有眼淚、有歡笑,都是既健康又平常的事情,
何必透過一個看似高大上的頭腦思維架構,讓自己活在自我滿足的優越感,
甚至不敢顯露進而打壓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呢?
真善美的「真」,不就是誠實正直的情感展現嗎?
「在意與不捨」又怎會變成判斷自己修得好不好的標準呢?
平等心,是友善的中立,是中庸之道的核心 ,
但它不是冷漠、不是不在意,更別說是無情了。
這一刻,深深感謝來自上主的教導與賜福。
心裡清楚明白了,如同靈魂的自在且完全的自由了 !